来源: 浏览:
次 2014/4/24 21:10:52 |
近年来,桑园镇充分发挥“生态、古村、游钓、红色”特色旅游资源优势,探索“政府主导、文旅融合、全域发展”的镇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,聚力打造“全景桑园、全域旅游”的特色旅游线路。 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,打造农村文化旅游项目。该镇积极主动地对外推介桑园生态资源优势,通过制作宣传专题片、申请国家生态文明乡镇等形式,把桑园的“绿水青山”推介宣传出去,积极吸引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事业能人大户的目光,争取引进外部资金,走以资源招商、合作发展、互利共赢的农村文化旅游业发展路子。重点打造了“三园”建设:一是完善好芦家河“游钓园”。芦家河游钓园总占地面积1600余亩,已建设水利景观、亲水平台30余处,建设生态垂钓池6个,发展特色林果园区200余亩,2013年通过了省AA级风景区验收认定。今年,该园将加快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配套建设,计划建设高标准培训中心及宾馆一处,逐步打出新农村生态旅游品牌。二是建设好丽青山“采摘园”。按照“宜水则水、宜果则果、宜林则林”发展的思路,该园已累计投资800余万元,配套建设水库、塘坝4处,埋设地下管网3000余米,建大型水池2个,硬化环山观光道路4公里,发展高效农业与观光农业片区3处,栽植板栗、苹果、核桃、茶树、蓝莓等干鲜杂果800余亩,并进行了综合护岸、坡岸绿化,打造了叠翠湖垂钓、鲜果采摘园、劳动体验园等休闲娱乐项目,刻制了“傅作义视察石”。目前,景区已具备农家生活体验游的条件。三是推介好宝珠山“生态园”。我镇东部宝珠山风景区群峰连接,原始林木茂盛,森林覆盖率达到95%以上,并充分保留了原生态景貌,是天然的植物园、花果山,素有“天然氧吧”之美誉,十分适合于发展自然生态旅游项目。对此,该镇计划将这片区域的生态资源优势推向市场,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开发。 依托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,打造传统文化旅游项目。该镇经县文化局组织的两次文物普查,现已发现省级文物保护遗址两处,县级文物保护遗址八处。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两处,龙山文化遗址一处,周代文化遗址五处,并且是佛教、道教圣地,建有雷音寺、兴隆寺、龙王庙、老母庙等寺庙;充分挖掘柏庄古村落村庄文化、乡情文化资源,加大对柏庄古村落、寨遗址、天井王墓群、东庄白云寺等文化遗址抢救性保护力度,抓紧组织有关人员绘制古建筑原貌恢复图,打造古村落主题文化旅游项目,并择机申请国家级古村落。民间文化丰厚,几乎村村有传说、处处有来历。如袁公河与袁绍、宝珠山传说、牛郎织女会桑园、秃尾巴老李、点将台、跑马岭等传说。 依托厚重的革命战争史料,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项目。该镇曾是板石河伏击战、桑园歼敌战等战役的主战场;抗大一分校曾在上疃村开班办校,培训革命骨干200多名;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(北海银行)曾在柏庄村驻扎一年之久;中共鲁东南特委于1938年10月进驻桑园;1939年5月中共莒县县委随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移驻桑园;1939年10月中共莒北县委在桑园成立;中共山东分局组织科科长高克亭带鲁东南工作团进驻桑园一带,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,发动群众建立抗日自卫队;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次子王杰,在桑园一带战斗工作了五六年时间,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主要事件有据可查、有凭为证。该镇依托这些革命史料,将做好红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文章,侧重打造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 |
|
|
|